热词搜索:

关于对《实施健康优先战略 加快健联体建设的建议》35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11346509/2018-1548060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督查 发布机构: 赤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名       称: 关于对《实施健康优先战略 加快健联体建设的建议》3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14日

有效性: 有效

付立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实施健康优先战略 加快健联体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议提出的“实施思路创新,谋划高标准健康管理顶层设计”,我市现阶段所做的工作。

(一)医保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1、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先是职工医保,再是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8年湖北省已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整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相同的医保待遇,广大农村居民的医保待遇得到了显著提升,全民医保已基本实现。

2、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按参保险种和疾病需要相应享受职工个人账户、门诊统筹、门诊特殊慢性病、住院待遇;二是医保药品目录每期5年调整增加一次,特别是2017年开始,湖北省逐步将40种特殊药品(主要是肿瘤靶向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三是纳入医保诊疗项目目录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不断增加,如DSA介入技术、生物免疫检查技术等,在减轻诊疗损伤的同时提高了疾病诊断率和治愈率;四是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医疗需求,将康复项目逐渐增加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目前已有28个康复项目纳入了医保报销。

3、医保支付方式不断完善。为了防止过高的医疗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全面实施以总额预算为基础,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组、按床日付费等多种复合支付方式;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大病救助、贫困人口补充保险通道,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二)“三医”联运机制不断加强

市政府出台了《赤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7-2020年)》、《赤壁市人民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赤壁市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赤壁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全面启动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落实政府投入责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实行省级平台集中采购,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采购“两票制”。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公示医院财务信息,逐步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改监测指标不断优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4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公立医院药占比29.8%,百元医疗收入耗材22元,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3.1%,医疗费用增幅6.1%,市域就诊率91%。

(三)免费体检服务人群不断扩大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首先要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免费体格检查,个人信息、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的采集,提供健康评价和指导。2017年新建档案5743份。

(2)老年人健康管理: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居民每年免费提供1次健康体检。辅助检查有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B超、心电图等,同时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评价及指导。2017年老年人体检人数为35829人。

(3)妇产孕健康管理:免费为辖区内居住的孕产妇提供肝肾功能等八项检测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共5次专业健康管理服务。2017年孕妇体检10112人。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免费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对0-6岁儿童按规范在相关年龄段进行共12次的健康体检,接种乙肝、卡介苗等12种22剂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对监护人传授儿童中医调养知识。2017年儿童体检33959人。

(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每年对辖区内的慢病患者(高血压、2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1次免费健康体检和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和健康指导服务。2017年高血压患者体检36044人,糖尿病患者体检12199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体检1833人。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年免费接受一次,包括体格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肝功能检查和健康评估服务。2017学年学生体检人数47102人。

3、其它方面的免费体检

从业人员免费体检(2017年体检14000人)、心血管病高危人筛查与综合干预(2017年体检5200人)、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普查(2017年体检4112人)、免费婚检(2017年体检6258人)等项目,也每年针对特定人群开展了相关免费检查。

二、关于建议提出的“实施路径创新,人民健康全周期保障”,我市正在开展的工作。

(一)健康联合体组建正在积极争取

2018年3月14日,赤壁市召开规委会,认为赤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赤壁市健康管理中心)整体搬迁至市医院建设的综合业务楼面积过小,不利于健康赤壁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赤壁市疾控机构的长远发展,要求重新选址,目前健联体建设方案暂时搁置,正在积极争取新的方案。

(二)医保费用发力前置慢性病

目前我市已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结核病在内的30种疾病纳入慢性病管理。凡是经评审取得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待遇资格的,可持本人社会保障卡或居民健康卡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刷卡就医、购药。超过年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用药,纳入住院统筹管理。慢性病种共30种,分别为:I类病种20种:各类恶性肿瘤、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失代偿期)、器官移植术后门诊抗排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慢性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肝纤维化)、重性精神病、高血压(极高危)、糖尿病(合并症)、心脏、脑、大血管介入支架(搭桥)术后、慢性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重症肌无力、地中海贫血、系统硬化症、罕见病;Ⅱ类病种10种:Ⅱ级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肺结核。

(三)健康管理服务正在逐步落实

根据市卫计局《关于下发<赤壁市深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赤卫计发[2015]42号)要求,已开展如下工作:

1、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1)成立健康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成立由卫计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领导、市直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健康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和进度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拟定全市健康管理工作方案及规划,开展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工作合作的综合协调,开展全市健康管理工作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向领导小组定期汇报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2)建立健康管理三级服务网络

在成立了赤壁市健康管理中心(挂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础上,市直综合医疗机构设置健康管理中心或健康管理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健康管理门诊,村卫生室设置健康管理室,村(居)委会设置健康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健康管理中心(科)—健康管理门诊—健康管理室(健康文化活动中心)三级健康管理平台。

(3)开设健康干预特色门诊

在市直综合医疗卫生机构设置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肿瘤、心理危机等健康危险因素的专项干预科室(门诊),如“三高”干预门诊、肥胖干预门诊、肿瘤干预门诊、心理咨询门诊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设置健康咨询干预室。干预门诊(室)从常见的生活方式疾病入手,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合理用药一体化的健康干预服务,逆转和遏制健康危险因素的发展。

2、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1)组建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团队

从市直综合医疗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健康管理中心)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团队,研究分析全市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全市健康管理工作制定中长期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开展对基层健康管理工作的指导和评估。

(2)加快健康管理服务人才培养

要加大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及全科医生的培养。健康管理中心或健康管理科配备健康管理师不少于5人,健康管理门诊配备健康管理师不少于3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名居民配备全科医生2-3人,专技人员健康管理知识培训率达95%以上。至目前,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高级健康讲师资质人员分别达到79、47、11、22人,共计160人。

(3)建设健康管理信息平台

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平台(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各市直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信息管理平台、电子病历信息平台等信息系统整合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力争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3、探索创新工作模式

(1)推行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乡村医生签约式服务覆盖率达到辖区30%居民户的工作基础上,强化由临床医师(包括全科医生、中医师等)、公共卫生医师、家庭护士、健康管理师等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并由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与服务对象签约后,为签约居民提供规范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师在村医和家庭医生指导下,结合农村和社区服务实际需要,实施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

(2)由健康体检转向全程健康管理。各综合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中心要实现由单纯的健康体检向全程、规范健康管理的转变。开展不同人群的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对体检后人群出具健康提升计划书或健康评估报告,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改善建议,每户(人)确定一名健康管理师或全科医生作为责任主体,进行跟踪服务,持续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医疗服务和灾难性疾病管理政策咨询等。

(3)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各综合医疗机构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融入到患者入院前、诊疗中、出院后的各个环节,制定和推行“一病两方”(治疗处方和健康教育处方)、“五师查房”(医师、护师、药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院内转介(将慢病高危人群转介到院内相应的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服务专科进行干预)、院外转诊(建立绿色通道)、特殊病人随访、合理用药制度。在患者接诊、入院、出院、随访等诊疗过程中,结合患者所患疾病,通过评估与咨询,提供个性化的、易于理解的、适宜的疾病影响因素与健康指导信息,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和技能,并确保病人出院后健康促进服务能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4)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健康促进宣讲专家团队,遴选一批知名专家开展健康知识“五进”(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结合健康湖北全民行动,传播健康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技能,建设健康生活环境,重点开展平衡膳食行动、控油减盐行动、健康“一二一”行动、自我健康管理行动,无烟环境创建行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行动等。

(四)健康环境不断得到了优化

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健康主题公园2个,健康广场1个,健康步道4条,健康俱乐部58个,健康示范社区25个、示范学校28所、示范单位30家、示范餐厅/酒店6家、示范超市5家,为群众开展科学健身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附件:
分享到:
./t20181214_1548060_app.shtml
./t20181214_1548060_xxg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