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搜索:

赤壁民俗

宗教信仰

来源:赤壁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10-31 打印文章

宗教传入本县历史甚久,早在唐朝即有佛寺,稍后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信教群较为普遍,县境内佛寺、道观、教堂多达163。民国年是,天主教在本县成立中心教区,管理蒲圻、崇阳、通城、嘉鱼4县教务,有外籍教士主持工作,势力甚为雄厚。“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各种宗教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群众信教同逐渐有所兴起。
    (一)佛教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本县设有僧会司,僧官为碧潭。清康熙九年(1670)僧官为徐明常。县境内有佛寺(庙庵)122座,遍及城乡各地。
历代达官显宦奉佛的多,如剌史袁昭文手书金字金刚经,邑人司徒,魏说致说致仕归,日与老僧说法,饶州剌史宋秉荣回县建罗峰寺于花红山,进士马涉昌究心释典,讲学雪峰寺,自称雪峰和尚。群众信佛的更为普遍,各寺庙香火不绝,随阳山上的随阳庵,每年朝山进香的除本县的以外,还有不少外地人。本县佛寺大部分建筑于唐,历宋元而盛于明代,清朝时庙宇修葺的多,创建的少。后因战乱,寺庙多被毁坏,剩下的在新中国成立后也被改为学校,或作其他用途。历代寺庙规模较大且有名气的有:
    延寿寺:在城内叠秀山,唐永贞元(805)僧威公创建,明天启七年(1627)魏说在寺内建有藏经阁,藏经677卷。清顺治十一年(1654)有洞宗睦和尚演法寺中。康熙九年(1670),全县民众集资重修,嘉庆时知县郑家屏又重修,后附有义学。咸丰二年太平军兵毁。
    凤凰寺:在凤凰山下,又名发鹫寺,唐广德二年(764)都峰和尚建,明洪武初岿玉岩重修。
    雪峰寺:在雪峰寺,唐咸通二年(861)建,山势奇险,寺藏其中,宋及明清皆重修。
    上方寺:在荆沙团玉岩山,唐僧道场馨建,明邑人御史谢师启重修,清顺治谢允璜迎羽山元洁住持,东南各寺多洞宗。
碧潭寺:县西,唐广德二年(764),僧照公建,前绕长河,后倚古城,颇占形胜。
    天妃寺:唐建,在陆水河北龙翔山右侧,祀临水夫人,明景泰、崇祯,清顺治均重修,另一天妃庙在官塘驿与泉口交界处的行宫殿。
    洪山寺:在天马山,宋元佑中(1090)建,明何思登重修。
    木兰寺:明景泰七年(1456)建万历徙建祥云山。
    青龙寺:在大贵团青龙山,明景泰年建,剌史袁昭文手书金字金刚经藏其内。
    清代康、雍、乾、嘉虽然信佛,但对寺庙重修、复修的多,创建的仅有石来寺,随阳等几座。
    (二)道教
    本县最早的道观金台观,在县城金石岗下,唐贞观年间修建,掘土得有金台观三字故名。其次为宋端平年间(1235)修建的五岳观,先在城内金叠山,后迁至南门外,道士陈洞住持甚久。五岳观曾设道会司,有道官主持,康熙九年道官为谭道常。县境内以后又陆续建有金狮观、崇仙观等道观11座。
随阳境内的葛仙山、仙人洞,雪峰山的葛仙祠,丰财山南的仙人观,相传为晋葛洪、唐刘元靖修道之处。县城西郊凤凰山侧,为荆山道人王玉所居之地。道教人物中张王庙道士夏静斋善画,天井道士杨足五工诗,均为当时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信奉教道的有7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道观无存,职业道徒仅存5人,即赤壁武侯宫3人,凤雏庵2人,4女1男,协助看守该处文物,政府每月发给生活费及粮食指标。道徒李诚新1951年还俗,1974年再次到赤壁入教,1985年2月28日道士郭宗贵(女)以86岁高龄去世,当地及邻县群众近万人前往吊唁。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称回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沔阳传入本县,教民多聚居在赤壁和县城,各乡镇也有散居。新中国成立后教民有所增加,全县共有2000多人。
赤壁有清真寺,教民800多人,教长李家富是县人民代表,1980年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副主任,1982年病逝。
县城有教民1100多人,清真寺原设在南街,阿訇魏绍周,洪湖锅底湾人,任县伊斯兰教教长、县人民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停止活动,教民仍遵守教规。政府教民一直实行保护政策,尊重其习惯供应食用植物油一般居民多,节日还定量供应牛肉。
    (四)基督教也称稣教,清光绪年间传入本县。开始信教的少,自从张之洞清丈屯田,具体办事人员贪污勒索,百姓无可奈何,都争入教堂以求庇扩护,于是基督教一时兴盛于县西南乡。

附件:
分享到:
./t20121031_1224516_app.shtml
./t20121031_1224516_xxg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