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赤壁市蒲圻街道办事处 返回赤壁政府首页

蒲圻街道2025年防范未成年人溺水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5-07-07打印文章

为进一步加强蒲圻街道防范未成年人溺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制定蒲圻街道2025年防范未成年人溺水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坚持群防群治、疏堵结合、源头治理,全方位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网,做到重点时段有人看守,重点水域有警示标志,重点人群有人监护,有效遏制各类溺水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四方责任包保行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逐级压实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责任。各村(社区)成立由村(社区)书记牵头,一名村(社区)分管干部、一名教育系统干部职工、一名民警(辅警)、多名志愿者参与的防溺水工作专班。工作专班要统筹村(社区)党员、河道保洁员、护渔队、志愿者等力量,联系对接相关下沉单位、处直单位和企业,负责组织辖区内未成年人溺水等安全教育宣传、未成年人安全包保以及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休假日托管等活动,确保每一名未成年人都纳入包保范围。

(二)开展集中宣传教育行动。一是进行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散居孤儿等重点人群,进行全员摸底、分类管理,并建立重点对象安全监管包保联系制度。村(社区)要全面掌握放假期间在家学生情况,特别是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的学生,并建立工作台账。二是开展入户敲门行动。村(社区)干部、下沉单位、处直单位等要组织开展一次敲门行动,面对面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要讲未成年人家庭、隔代监护家庭等列为重点,督促家长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落实监护责任。三是抓好“家校社”联动宣传。落实“1530”安全教育(每天1分钟、每周5分钟、节假日30分钟防溺水提醒),实施家校联动“六个一”:即一片,组织学生和家长观看防溺水宣传教育片;一书,组织逐生逐家长发放《安全温馨提醒》《安全责任告知书》;一信,积极宣传发放《致未成年人家长防溺水的一封信》;一查,学校梳理掌握学生假期主要安排、监护情况,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指导家长(监督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一提醒,建立完善假期家校安全联系机制,通过班级群、电话等定期与家长(监护人)沟通联系;一访,针对隔代监护等学生,组织教师至少开展1次家访。

(三)开展重点水域排查治理行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社区)、派出所、农业线要对池塘、河流、湖泊、水库、沟渠开展一次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在相关水域设立安全警示标牌、标语,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安全隔离带、防护栏和配置救生圈、绳索、竹竿相应应急救援设备,对设备老旧、破损或者缺失的,要及时更换设备,消除溺水安全隐患。各村(社区)、农业线及时完善水库安全防护措施,明确危险水域管理负责人,组织“四方包保”巡查责任人每日开展巡查,构建每处水域管理责任到人、路段巡查到位、隐患排查到点的工作格局。要建立所涉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台账,对排查的每一处水域要标注具体排查人和排查时间,写明隐患情况,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限时定人做好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逐一落实针对性措施予以整治,做到“整治一个、销号一个”,及时堵住防溺水安全管理漏洞。

(四)开展重点水域巡查值守行动。各村(社区)要结合汛期巡堤查险工作,动员组织党员干部、村(社区)基层组织、基层民兵、专业应急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志愿服务组织、河道保洁员、护渔队等力量组成联防巡查队伍,加强辖区水域监管和巡逻巡查,发现危险涉水行为及时劝离,对未成年参与人及时管控教育。对重点水域午后、傍晚等重点时段落实专人定点巡查值守,村(社区)负责组建巡查队伍牵头常态化开展巡查。

(五)开展应急演练及培训行动。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健全联防联动机制,加强救援力量,备足救援物资器材,防溺水应急抢救队要开展一次防溺水救援培训,卫生院对医护人员做好处置溺水救援物资筹备及抢救培训,并配备相关教具、救护人员、救急物品,确保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置,最大限度防止溺水死亡事故的发生。

三、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村(社区)、学校、派出所、农业线要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切实把防溺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根据各单位实际,要建立健全工作方案,明确防溺水工作专班、巡查队、应急抢救队,细化时限,明确任务分工和包保责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责任,加强协作。各村(社区)、学校、派出所、农业线要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全面排查防溺水安全隐患,及时解决问题。

(三)强化措施,加强督查。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村(社区)、学校、派出所、农业线的督导检查,对因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重点水域漏管失控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恶劣社会影响的,依规依纪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
分享到:
./t20250707_4020867_xz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