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度赤壁市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一、防控策略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采取“关口前移,治早治小”防控策略,针对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特点,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健康栽培、科学用药等预防控制措施,强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确保我市小麦生产安全。
二、防控对象
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为主,兼顾茎地下害虫、粘虫等。
三、防控技术
(一)播种期
1.农业措施。一是合理轮作。采取禾本科作物与其他作物换茬轮作,如小麦与油菜、豌豆、蚕豆、紫云英等作物轮作,减轻病害发生。二是栽培管理。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压低菌源基数。适期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播后及时机械开好厢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配套,排灌通畅。三是生态调控。积极推广生态调控措施,为天敌提供过渡的栖息环境,提高天敌自然控害能力。
2.种植抗(耐)病品种。我市是赤霉病重发、常发区,应选用抗(耐)赤霉病品种,如垦麦58、扬麦33、鄂麦DH16等。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减轻赤霉病流行风险。
3.秋播药剂拌种。结合病虫发生特点,选用相应杀菌剂、杀虫剂混配或者复配制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可选用多粘类芽孢杆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咯菌腈、吡虫啉、噻虫嗪等。拌种时,可添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增强小麦抗(耐)病、抗逆能力。
(二)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及拔节期
重点监测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条锈病要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措施。发现田间病叶时,及时对周围2米区域喷药挑治,发现发病中心时,及时对全田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氟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噻呋酰胺、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进行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防治1次;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选用三唑酮、烯唑醇等药剂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控制病害扩展。蚜虫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选用金龟子绿僵菌、苦参碱、啶虫脒、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蚜威等药剂防治。
如果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可分别选择对路药剂混配后实施一喷多防,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可结合苗情,添加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病和抗逆能力,增强防控效果。
(三)孕穗期、扬花期及收获期
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治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防治赤霉病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施对路药剂预防小麦赤霉病,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到齐穗期。如遇持续阴雨,第1次防治结束后,5~7天后进行第2次防治,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施。产品选用耐雨水冲刷剂型,注意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叶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唑·氟环唑、醚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井冈·戊唑醇等。同时,兼防条锈病、白粉病等;田间百穗蚜量达 800 头以上,选择相应药剂防治。
防治时可增加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以及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等叶面肥,做到“一喷三防”。选用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先进植保机械进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小麦成熟后,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抢晴收获,防止穗发芽或霉变。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防止赤霉病菌进一步发展产生毒素。
赤壁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202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