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赤壁市教育局 返回赤壁政府首页

赤壁市教育局2019年教育扶贫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1-17打印文章

2019年,赤壁市教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把切实发挥教育扶贫扶智能力,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做好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基本情况

(一)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其中:小学47所(民办6所),初中14所(民办1所),九年制学校10所(民办2所),高中4所(民办2所),中职学校2所(民办1所)。幼儿园71所,其中公办34所、民办37所。

全市现有在职教师4018人(公办3326人、民办692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2731人,其中初中阶段教师1215人,小学阶段教师1516人。

全市在校学生65965人(民办10208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37805人(民办4906人);初中在校学生16522人(民办1102人);高中在校学生7408人(民办2331人);中职在校学生4230人(民办1869人)。全市在园幼儿15606人,其中公办幼儿园5119人,民办10487人。

(二)建档立卡学生基本情况

2019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991人,其中:幼儿园813人,小学2370人、初中1183人、高中352人、中职273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已实现资助全覆盖。

二、工作措施

2019年,赤壁市教育局从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控辍保学、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全面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做好问题整改等方面,切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

市教育局党组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召开中心组学习、党组会、专题会和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讲话,研究部署教育扶贫工作。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在重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第六个国家扶贫日”重要指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等一系列讲话精神;结合中央、省、市扶贫专项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市纪委大数据比对发现问题、省民生审计发现问题等进行整改学习;专题研究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驻村扶贫和综治联系点扶贫工作等,把抓好教育扶贫工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抓好教育扶贫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控辍保学是完成义务教育有保障的首要任务,我局作为控辍保学的责任主体,严格把好控辍管理关,把握好控辍保学关键环节和程序:一是严格学生入学注册。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向其监护人发放入学通知书,入学后利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工作,并确保学籍系统信息与实际一致;二是严格学生辍学确认。在校生1日内无故不到校的,班主任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问明原因;3日内无故不到校的,学校及时记录疑似辍学状态并及时入户家访,对学生是否辍学进行确认;三是严格劝学责任。学校送达义务教育劝学书,同时通报辍学学生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四是严格学校报告制度,对经劝学教育仍不送被监护人返校入学的监护人,学校及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同时,提高办学质量,避免因学困辍学;落实“一人一案”,避免因残辍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爱心学校建设,做好特殊群体入学保障。

2019年10月教育部通过数据比对,核定我市疑似失学辍学学生133人(其中建档立卡失学24人),我局组织专班,经过多次核查比对,核减126人(户籍原因19人,超龄离校16人,重病重残82人,失踪失联9人),其中建档立卡20人;上门劝返复学7人(其中建档立卡4人)。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没有失学辍学。

三)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

1、强化农村薄弱学校建设。2019年,全市投入资金1537万元对乡镇及农村学校进行维修改造,惠及乡镇及农村学校24所。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计划,对农村两类学校投资2657万元,用于21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土建项目建设,采购设备4863件(台、套)。

2、夯实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为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加强校园安保工作精神,我市从财政资金中专项列支全市学校(幼儿园)安全“三防”配置资金742.4万元,其中520余万元用于优化农村学校、幼儿园三防设施设备。配备专职保安,补充配置安保“八件套”,购置网绳枪、对讲机和单警装备腰带,改造升级一键式报警器并加装警铃,增补监控摄像头系统消除监控盲区,为13所无门卫室的村小(幼儿园)新建门卫室。实现了农村学校封闭化管理、报警监控系统全覆盖、专职保安人员及器材配备“三个100%”。

3、推进联校托管和学区制改革。由赤马港学校、二实小、赵李桥小学等七所城区和乡镇优质学校托管营里小学、周画小学、羊楼司小学等七所乡村薄弱学校,通过管理互通、人员互动、资源共享,被托管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数量明显增长。截至2019年秋,七所乡村薄弱学校学生数较托管前增长2165人。

(四)落实贫困学生资助

2019年春季我市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373人,发放资金319.45万元。其中学前教育资助1023人,资金51.15万元;义务教育资助3853人,资金173.89万元;普通高中资助325人,资金56.57万元;中职资助172人,资金37.84万元。2019年秋季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991人,发放资金341.214万元。其中学前教育资助813人,资金40.65万元;义务教育资助3553人,资金162.18万元;普通高中资助352人,资金78.324万元;中职资助273人,资金60.06万元。

我市学生资助工作突出“精准”,努力做到精准认定,精准资助。一是大力开展资助宣传。(1)媒体公示宣传:在赤壁云、赤壁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公示资助政策,包括资助项目、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办理流程等。(2)校内公示栏宣传:开学初在校内公示栏公示资助相关政策,资助工作实施后及时公示资助评审结果。(3)印制宣传册:统一印制了《精准扶贫教育资助书册》,手册包含资助政策、每学期资助落实情况记载及学籍异动等情况,手册一式两份,一份学校存档,一份交学生家长保存。(4)发放告学生、家长书:每学年开学初统一印制《告家长书》,告知家长资助项目、对象、标准及办理流程。毕业前夕向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发放公开信,告知下一阶段资助政策。(5)开展“资助育人励志感恩”活动。各学校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演讲、征文比赛、走访慰问、访问访谈等多种方式开展励志感恩活动,宣传教育资助的典型事例,颂扬励志感恩的动人事迹。二是精准识别资助对象。(1)国网数据比对识别。根据《湖北省贫困家庭学生认定办法》,每学期开学初由市教育局提供在校学生信息,由市扶贫办通过相关数据系统信息比对确认,确定在我市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学校逐一核查识别。学校对信息有误,无法比对的,组织入户核查,进行确认,防止遗漏。(3)乡镇办入户调查识别。对在市外就读学生,通过扶贫办比对识别确认,由市扶贫办和教育局联合向就读地教育部门发函告知对方落实资助政策,并复函受助情况。

(五)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师德优良,业务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是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农村教育优质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保障。我市多管齐下,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一是健全“出一进一”的教师补充机制。公开招聘一批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2019年我市共招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153名,幼儿园教师25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人。二是完善乡村教师培养机制。在教师培训、培养中向乡村教师倾斜,重点选派农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组建14个名师工作室,开展城区和乡村联片教研活动70余场。 三是推动城乡教师交流。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师资相对富余城区教师交流到师资短缺城区学校支教、选派乡镇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乡镇范围内教师交流轮岗

(六)切实做好问题整改

1、2018年精准扶贫国考、省考反馈问题整改。针对国考、省考反馈有个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没有享受教育资助政策的问题,对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受助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发现我市有14名在外地就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没有在就读地享受教育资助,6月份,对这14名学生进行了补发。

2、“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排查问题整改。在“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排查中,发现有16名外地在我市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因家长没有提供学生建档立卡身份证明,没有享受教育资助。今年秋季对这16名学生进行了资助,并补发了春季资助款。

3、大数据比对问题线索核查整改。2019年大数据比对我市教育问题线索16条,经过初核和复核,全部查否,没有发现违规资助问题,已按要求完成了“一人一档”。

三、特色亮点

2018年,我市依托凤凰山学校创建了赤壁市爱心学校,招收了57名四至九年级孤儿和特别困难学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1人,对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费全免,配齐专任教师、心理教师和生活老师,对他们生活上关心、经济上资助、学习上帮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中国志愿者服务基金会向爱心学校捐款三十万元,用于改善爱心学校生活、学习条件。《湖北日报》、《咸宁日报》、“云上咸宁”等媒体给予了宣传报道。目前,在校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条件逐步改善,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市爱心学校已成为贫困学生的“爱心之家”。

赤壁市教育局

2019年12月19日

附件:
分享到:
./t20200117_1909342_xz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