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壁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对标高质量发展,深化“三抓一优”,全力做好“六稳”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基本实现。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4.41亿元,同比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7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税收12.74亿元,同比增长2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3.38亿元,同比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43亿元,同比增长11.7%;外贸出口总值6.93亿元,同比增长52.2%;实际利用外资1802万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1.86亿元,其中省外资金150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91元,同比增长8.1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71元,同比增长8.21%。
(二)三大攻坚战取得实效。一是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出台防风险系列方案,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全年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1.62%,控制在2%监管线以内,政府债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信用指数排名在全国363个县级市中名列前茅。二是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我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0.1%,陆水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用地土壤详查工作如期完成。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年度整改任务,长江经济带“双十”行动取得新进展,“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有力实施,新建和改建各类厕所8501座,精准灭荒1.05万亩,巩固提升2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三是精准脱贫步代加快。全市7个贫困村(含1个深度贫困村)成功出列,746户2479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实现全市23个贫困村出列、所有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三)实体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一是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200.3亿元,同比增长10.9%。“赤壁青砖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并亮相外交部蓝色大厅向全球推介。猕猴桃种植规模、销量为全国之最,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赤壁猕猴桃丰收盛况,举办了“2018中国·赤壁猕猴桃产业峰会”。二是工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市新“进规”企业22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增加到223家;高新科技企业达到32家;启动和完成盘活企业21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青砖茶产业集群和应急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全省110个重点产业集群之列。新增16家企业纳入我市挂牌上市后备企业,祥源特种布拟挂牌新三板,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拟在新加坡上市。三是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75.16万人(次),门票收入1.47亿元,旅游总收入59.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2.4%和12.1%;赤壁古战场成为咸宁市首家国家5A级景区,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开园,羊楼洞•世界茶业第一古镇开工。创新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签约落户项目66个,正在洽谈项目25个。商品房销售面积69.19万平方米。
(四)“三抓一优”持续发力。一是项目投资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4.9%;技改投资占全部投资的34.2%。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华舟应急装备二期和维达力赤马港基地等3个省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5个咸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完工5个;389个市重点项目开工226个,其中完工103个;“十个十大项目”工程开工74个,其中完工21个。二是“两库”建设快速推进。我市纳入省“两库”项目482个,总投资1012.3亿元。其中储备库项目293个,总投资611亿元;建设库项目189个,总投资401.4亿元。“两库”转化率36.2%。建设库转竣工库项目138个,总投资120亿元。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由市级领导带队,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00余批次,接待来访客商100余批次,全市新签约项目130个、协议投资额382.8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7个。四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我市全年争取上级投资项目195个,到位资金17.6亿元。
(五)改革创新纵深推进。一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煤炭产能全部退出。商品住宅库存消化8.22万平方米,待售面积同比下降38.2%。发放重大产业基金7400万元、应急过桥资金4788万元,为担保公司注入资本金1.3亿元,为企业减负4.18亿元。二是重点改革事项效果明显。农村土地确权档案整理通过咸宁市验收,全市流转耕地16.85万亩,比去年增加3.32万亩,流转率39%;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3个试点村清产核资工作;国有林场改革通过省级验收,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到位;陆水湖风景区经营改革改制稳步推进。三是“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做到“一口受理、一网办结、一次办好”。推行工业项目“先建后验、承诺制”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登记改革,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7196户,同比增长51.27%。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市民生财政支出8.9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1.6%。一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推行全民参保计划,新增扩面1.9万人。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城乡低保标准同比分别增长9.1%和27.9%。城市棚改签订协议1582户,拆除房屋1350户,发放补偿款7.3亿元。二是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四所职教学校完成整合,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原长江水校改造基本完成。市人民医院内科楼、鄂南肿瘤医院、德和妇产医院和国康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国家和省级试点,赤壁电视台参与起草国家试点标准。三是社会大局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维稳工作取得实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总体上,我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快发展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一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二类县市第8名上下,与前5名的县市差距较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量质并举的任务十分迫切。二是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新兴产业总量小、高新技术制造业比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较低,中小微企业面临发展瓶颈。三是民生短板有待加快补齐。农村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差距还不小,进城求学需求旺盛,城区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
二、2019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们要紧紧围绕“1356”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注入发展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个坚持”和“六稳”总体要求,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绿色崛起”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深化“三抓一优”,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赤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二)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2%以上;
——进出口总额增长11%以上;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确保完成咸宁市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精准发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建立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风险、化解风险。开展金融风险排查,持续化解不良贷款,严控政府新增债务,做好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二是精锐尽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发展壮大贫困村特色产业和贫困户致富项目,继续落实好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政策,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三是坚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做好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加快推进省级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继续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整改落实。
(二)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财税倍增工程、困难企业盘活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招商引资工程、工业项目落地工程等“五大工程”,着力培育税收过5000万企业3家,税收过1000万企业8家,税收过500万企业10家,税收过100万企业60家;清理盘活困难及“僵尸”企业10家;完善企业家培训计划,力争2—3名企业家纳入湖北省“123”企业家(民营企业)培育计划,10名企业家入围咸宁市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二是推动新动能加快成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安全应急、光电子信息、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达12%左右。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省市级隐形冠军。三是加快推动质量整体提升。坚持“质量强市兴企”,加快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力争省级黑茶检验检测中心落户赤壁,支持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培育荆楚优品。
(三)坚定不移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擦亮赤壁古战场5A景区金字招牌,加快陆水湖风景区提档升级,推动“国际茶叶第一古镇”、华舟国际灾害体验城、“随阳·爱情文化小镇”、旅游城市会客厅、点亮陆逊河等项目建设。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游戏、动漫、软件开发等新产业,加强古村古街古树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适度开发。二是加快培育发展健康产业。打造蒲纺智慧康养小镇和陆水湖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全市铺开社区居民慢性病团体健康管理,深化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力争县域就诊率达到90%。挖掘中医文化资源,促进中医药产业振兴。三是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推进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等新业态发展。加快补齐研发设计、法律财务、融资租赁等发展短板。
(四)坚定不移深化“三抓一优”。一是积极谋划项目。围绕国家战略实施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投资支持领域,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提高项目转化率,实现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完工一批的滚动格局。目前我市储备库项目159个,总投资826亿元;建设库项目191个,总投资375亿元;达效库项目144个,总投资132亿元。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开门红”系列活动。坚持定时、定向、定项调度,重点抓好4个省重点项目(熊韬电子、高瞻智能、世界茶业第一古镇、赤壁长江公路大桥)、19个咸宁市重点项目、606个市重点项目和20个“双十”项目建设。推进赤壁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强争资引资工作。继续盯紧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及各类平台资金,已上报争取上级投资项目143个,力争争取上级资金增量扩面。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围绕产业链招商,创新“互联网+招商”、基金招商等新方式,力争引进项目150个左右,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0亿元以上,省外到位资金180亿元以上。
(五)坚定不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是加快推动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建设长江经济带赤壁绿色发展示范区。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编制沿江片区41平方公里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不胜不休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全力以赴落实赤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实施“绿色+”综合治理,申报建设砂石集并中心,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完成长江沿岸绿化造林3400亩,建设长江生态廊道。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环境准入制度,落实河湖库长制,完善环保督察、环境司法责任等制度,全面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勘界落地工作,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措施体系。三是加快推动“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新改建厕所9743座、精准灭荒6000亩,新建乡镇生活污水厂和乡村垃圾中转站20个,继续实施“千吨万人”工程,解决5.3万人饮水安全。
(六)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强化乡村振兴政策支撑。开展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启动第二批乡村振兴50个村庄规划编制,研究制定“五个振兴”发展意见。二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猕猴桃、小龙虾、油茶等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特色品牌,实施“三乡”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10条。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和规划管控,继续支持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新建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3个以上。将“一带两路”沿线村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分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居民点规划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培育等。四是发展乡村文化。加强基层文化体系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和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推进基层文化中心阵地建设,推广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
(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继续打好“破、立、降”组合拳。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优化降成本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补短板力度,建设“四好农村路”。二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清理规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财税、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三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赤壁高新区、砖茶科技园、赤壁电商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支持赤壁高新区和蒲纺工业园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华舟重工为龙头创建国家级应级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家,新增科技型企业20家。四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积极参与多双边合作。承办2019“一带一路”国际茶产业论坛暨第五届国际茶业大会和第七届中国赤壁青(米)砖茶交易会,推动万里茶道申遗。
(八)坚定不移推动协调发展。一是建优建美城市。编制市域发展新空间总体概念规划、城市防洪防涝专项规划和中心城区给排水专项规划。实施城市彩化工程,形成一路一景。对赤壁大道、河北大道、陆水湖大道、龙翔路等4条城市主干道沿线实施立面改造、绿化亮化。深入推进生态新城建设,加快107国道赤壁段外迁、南环大桥及隧道和环湖绿道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点”(主城区、赤壁镇、羊楼洞)和“五线”(107国道、旅游快速通道、高铁、普铁、武深高速)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谋划蒲圻古城“一条龙”历史文化街区,蒲纺工业遗产文化街区等特色街区建设。二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发展县域经济,制定县域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2条”,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动人口城镇化,继续推进产城融合,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提高特色小镇发展质量。
(九)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继续稳定就业。推动就业提升计划和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健全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社保共享计划,稳妥推进社保征缴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医疗改革攻坚,实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四是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改薄工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五是加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体育中心一期和砂子岭公园,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和档案馆主体工程,打造公共服务集中区。